2005年10月17日星期一

一包米的價值

爸爸寄來了剪報。

爸爸愛看報紙,尤愛看副刊。每次我離家,他都會為我留起報紙,待我回家時看。他說這是讓我知道香港發生了甚麼事的最好方法。若離家日子長久,他會只留起頭版和副刊。而今次離家,他不再為我留報紙,他把報紙寄來了。

今次他寄來了一則阿寛在經濟日報副刊的文章《一包米的價值》。內容談的是早前有關老人家排隊等派米的新聞,雖已是舊聞,但再看這一篇文章,也蠻有意思。

一包米的價值

「一包米值幾多錢,啲老人唔使搵命搏?」輪平安米發生意外後,恐怕有不少人這樣想、這樣說。

一包五公斤的米,在超巿大概值三十多元。對,問得好!老人家們為何今天肯捱更抵夜,冒日曬雨淋之苦,去排隊做傻事?值得大家深思。

至少有一個原因,是他們在香港經濟未起飛時捱過,那是香港人初認為刻苦耐勞的日子。他們的價值觀至今未變過,即使他們的兒女孫兒今天賺了不少,去大酒店洗手間也不只給這數目予廁所阿嬸阿伯,他們仍然死慳死抵,過着清苦的生活,而且多半是獨居。

對於這些老人來說,更不明白孫兒為何拿着幾千元,同樣凌晨走去瞓街,一樣你推我撞迫爆會展的玻璃大門,撲進漫畫展內買塑膠模型。阿婆阿伯排隊拿米是不用花錢的,但孫兒捱更抵夜還要花幾千元,誰合理些?青少年不止排隊買漫畫公仔,還會排隊買波鞋、遊戲機、演唱會門劵。中年人更瘋狂,當年何嘗不是拿着幾十萬支票去排隊買樓、領取上巿的股票認購表格。你不明白他們,他們也不明白你。

另有一個原因,是三十多元一包米,你看不起,老人家的確需要。一包米的價值,不是每個香港人等同。吃餸不吃飯,最後那碟價值百多元的海鮮飯無人動筷,還說飽到嘔的人,是不可能明白今天為何還有人輪米。

香港有人捱餓,也未必人人相信。領平安米,是一個我們已忽略,只有老人才覺得重要的傳統。

有老人家看重的不是那吃得飽的米,而是沾過的神恩,千辛萬苦領回來,讓全家大小吃一口,他們便會心安。要他們拿米劵去超巿換,必須說服那張劵已得神明認可,法力已轉去超巿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