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學時,學校分班是按精英制的,A至D班,A班的學生成績全級最佳,餘此類推,D班便是最差的。小五和小六時,我就是讀A班的。
中學時,幸運地升入了一所地區名校,舉家歡騰。新生註冊當天,父母都沒有空,我獨自一人去註冊。交學費、取書單、買校服……弄了大半天,不斷地排隊,好不容易完成註冊程序,回家去了。
回家後,媽媽的電話便來了:「怎樣?一切辦好了嗎?」
「辦好了!很多人呢!累極了!」
「明年讀哪一班啊?」電話另一端的媽媽問。
我翻了翻手上一大疊的資料,剛才還沒有仔細看呢!我讀哪一班呢?噢!找到了。
「我讀1R班啊!」
「什麼?1R班?不是吧!怎麼成績這麼差?由A至R,中間隔了多少個字母呢?天啊!你要努力些啦!」媽媽聽後,失望極了,但仍不忘鼓勵我。
是啊!我也想不到為什麼自己的成績會這麼差。日子漫漫,看來我是要非常努力,才可升讀A班了。
直至新學年開始時,我才發現原來中學的分班是以聖經裏的女性名字為班別名稱。分別Dorcas, Martha, Mary, Phoebe, Priscilla 和 Ruth,排名不分先後。1R便是中一Ruth班的簡稱。
2 則留言:
中一的時候,我讀E班,後來才知不是包尾的一班。全級有兩班成績稍遜的,稱為輔導班。總之和字母的先後次序毫無關係。
我感激母校的裁培,記得我中六七的同學,有來自中一時的A至E班不同的同學,可見肯努力就有機會,老師也沒有放棄起步慢的同學。
對啊!如何編班其實不是問題的重心,問題是老師會不會放棄起步慢的學生。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