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某網誌看了以下一個節錄自《先別急着吃棉花糖》(Don't eat the mashmallow...yet) 的故事:
上午,十七歲的兒子陪爸爸出門去看醫生。到達診所後,爸爸叫兒子把車駕往車房修理。爸爸預料車子在下午四時多便會修理妥當,便跟兒子約定下午五時由兒子駕車回診所接回爸爸,然後一同回家。
兒子把車子駛往車房,師傅不消一會兒便弄妥,時為正午。一個無拘無束的十七歲少年、一輛好車、五個自由的小時,等如一段冒險的好時光。
兒子開了車,四處遊車河,回過神來,夕陽西下,手錶告訴他已經七時了。
兒子大驚,連忙趕往診所接爸爸。甫見到爸爸,兒子便一疊聲埋怨車房怠慢。
爸爸聽罷不作聲,五時多還未見兒子,他擔心起來,曾經致電車房查問。爸爸知道眼下的兒子在說謊。
兒子請爸爸上車,爸爸卻低頭開步走。兒子急了,便追上去問爸爸所為何來。
爸爸說:「我很難過,我在反省自己。我育兒失敗,我教育你有十七年,但我未能讓你明白我說我等你,我真的會在等候你,我會守約。但你似乎並不百份百相信我會守約。」
兒子聽罷很難過,流著淚地說出真相並請爸爸原諒。
書本作者說這是一個「先別急着吃棉花糖」的例子。當我們被激怒時,不要急著理直氣壯地數落別人,而是等一等,退一步,想一想。如果像棉花糖,良好意願會在這退一步後的海闊天空,像一個奇跡地,變得愈來愈多。
> > >
聽來不過是老掉牙的道理,知易行難,但通過不斷地提醒,希望自己有天可以做到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